港股油价下跌原因-港股又跌

tamoadmin 2024-09-06

1.金秋是指几月?

2.金秋九月能否流“火”送“爽”?

3.A股上市公司筹划港股上市,对该公司现有A股走势有何影响,是利好还是利空?

4.七月流火,金秋九月能否流“火”送“爽”?

5.现在美国大力推行美元贬值政策,可他们的CPI才0.5%, 而我国现在超过5% 。 为什么美元贬值,却无通货膨胀

6.企业如何选择并购对象

金秋是指几月?

港股油价下跌原因-港股又跌

金秋一般指农历八月。

一年四季,一、二、三月为春季,一月称为初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暮春或晚春。四、五、六月为夏季,四月为初夏,五月为仲夏或盛夏,六月为暮夏。

七、八、九月为秋季,七月为初秋,八月为仲秋也叫金秋,九月为暮秋也叫晚秋。十、十一、十二月为冬季,十月为初冬,十一月为隆冬,十二月为腊冬。

扩展资料

把“金秋”理解为金**的秋天,实为主观的错误认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有“五脏”,声有“五音”,色有“五色”,这些都与“五行”(金、木、水、火、土)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四季也是如此。

以五行中的“金”为例:“金”分别对应于“五色”中的“白”、“五脏”中的“肺”、“五音”中的“商”,以及四季中的“秋”。所以“金”与“秋”的匹配对应其实是与“五行”有关,“金秋”中的“金”应为五行中的“金”,并非是“金色”的意思。

百度百科-金秋

金秋九月能否流“火”送“爽”?

金秋九月能否流“火”送“爽”? 作者 图锐 日期 2008-8-30 7:58:00

七月流火,这个如今已经“约定俗成”形容炎炎夏日的成语,最早却是形容夏历七月黄昏(即公历的八九月之交),大火星(即心宿二)西落昭示天气转凉的征兆。八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历史的确来到了夏历七月的时刻,不过A股市场的“流火”显然取的是古义而不是现义。随着奥运将人气降至谷底,即使暖风频吹,要让这个市场迅速的真正窜起火焰来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不过相信只要大家能够对市场重视起来,这个市场也会如同天气一般由闷热般的压抑变成秋天般的清爽。

本周美股继续延续震荡,笔者上几周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得出的“美股从恢复性反弹转为震荡结论”依旧维持。这是因为在油价投机潮撤退至美元上时,强势美元很难让美三大股指(金融占比巨大的道指不用说,油价低迷也给了纳指反弹的机会,不过最近油价企稳后纳指即有所回落)出现大幅下跌,这个趋势目前还没有看到扭转的迹象。同时,美财报的喜忧参半以及市场信心不足带来的成交低迷同样使得其缺乏持续上冲的动力。本周周一大跌后道指连涨三天,周五又大跌,标普500指数与道指走势如出一辙,纳指则稍弱(周五受到DELL财报低于预期的拖累),基本上仍在原先的点位徘徊,利多与利空掺杂出现也让美股相对平稳(维稳工夫的确到家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若没有明显趋势改变的迹象,这种震荡会延续“大选”新闻的平静期,纳指可能会受到前压力的影响稍弱:而A股受美股的影响也会相对减弱许多。

有人说,之前美股反弹A股也未见反弹,不是一直都“没什么影响”吗?其实不然,虽然A股难以抵抗卖压节节下行,但是历来在美股出现明显的阳阴后,受港股的传导放大会显示在开盘上,只是由于制度的缺陷(比如单边市,权重股操控股指)才无法继承后续,较为明显的例子就是7月的几次高开低走。但是随着美股频繁的震荡,资金们似乎也产生了一种“审美疲劳”,加之连绵的无量下跌让许多追逐“开盘价”的资金甚至完全提不起兴趣,这就产生了8月8日美股大涨而次日(8月11日)A股受到人气抽离作用继续惨跌的“超级背离”现象,8月19日美股继续下跌并且佯装破位,许多号称研究美股的人也频频声称会对A股构成不利影响,20日反而在游资的“神经刀”下沪深股指狂涨7%,只因为跌得够深够透了。本周除周二还和美股周一的大跌相吻合之外,其他日子基本上保持平开,除非特殊情况,A股的开盘也慢慢变得我行我素起来。不仅A股如此,与美股更贴近的港股也是如此,上两周美股平稳,港股却受到GDP增长低于预期的利空影响连续下挫收出近几个月罕见的周阴,走势游离于“亚太股市”之外。本周美股还是平稳,港股却受到中资个股优异业绩以及“国内经济刺激政策的憧憬”带动,周涨幅4.27%,创“近十八周最大周涨幅”,也让A股在周五跟了一把风。这就是笔者上一段说“A股受美股的影响也会相对减弱许多”的原因。

A股上市公司筹划港股上市,对该公司现有A股走势有何影响,是利好还是利空?

这个是不一定的,要看公司的业绩。对一般业绩的上市公司都不是好事情,因为A股炒作的成分比港交所大很多,一旦在港上市就有了对照,炒作起来就不容易了。

港股与A股相关性不断增强,港股对A股影响更大。港股开盘三天连续下跌,三天大盘指数大跌4.19%,银行、保险、地产、航空、汽车等板块领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国航、南方航空等蓝筹股全线大跌,这些个股基本都是A股上证50所在的权重股,唯独股如中国铝业、兖州煤业、中国神华等整体跌幅小于3%,其它蓝筹股三天跌幅均超过5%,航空股整体跌幅近10%。今天港股还有一天交易,如果今天港股继续下跌,对下周A股开盘必将产生较大影响。对于港股的大跌,主要有三点原因:

一是国际油价上涨对汽车、航空板块构成利空。近期,国际原油价格不断走强,从65元美元/桶一路上涨到76美元/桶,对汽车、航空等交通板块构成利空,中国国航、中国重汽、南方航空、东方航空、吉利汽车等全线大跌。

二是美元指数连续走强,美债收益率大涨,引发新兴市场股债双杀。美元指数自美国宣布加息以后再起升势,从93一路上涨到96,;美债收益率大涨也令大家感到担忧。周四早间美国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涨4.9个基点,升至3.21%,创下201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周三的这项国债收益率创造了2016年11月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受此影响,新兴市场遭遇股债双杀,土耳其里拉、印度卢比和印尼盾等全线重挫。

三是港股IPO等于降低了上市的门槛,引发港股新股上市连续破发。今年4月30日港股推出的IPO新政。新政允许同股不同权的公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港股市场挂牌,也允许在美挂牌的公司回归港股市场,也无异于降低了新股上市的门槛。自此以后,港股一路走低,新股上市引发破发潮,至9月4日,港股143只新股有118只破发,破发率高达82.52%。

因为很多在A股上市的公司也在港股上市,特别是上证50板块,基本都是大盘股,所以,今天如果港股继续下跌,下周A股开盘必将产生较大影响,特别是上证50影响较大,而且大盘不能稳住,题材股、小盘股也将受到影响。

七月流火,金秋九月能否流“火”送“爽”?

金秋九月能否流“火”送“爽”? 作者 图锐 日期 2008-8-30 7:58:00

七月流火,这个如今已经“约定俗成”形容炎炎夏日的成语,最早却是形容夏历七月黄昏(即公历的八九月之交),大火星(即心宿二)西落昭示天气转凉的征兆。八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历史的确来到了夏历七月的时刻,不过A股市场的“流火”显然取的是古义而不是现义。随着奥运将人气降至谷底,即使暖风频吹,要让这个市场迅速的真正窜起火焰来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不过相信只要大家能够对市场重视起来,这个市场也会如同天气一般由闷热般的压抑变成秋天般的清爽。

本周美股继续延续震荡,笔者上几周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得出的“美股从恢复性反弹转为震荡结论”依旧维持。这是因为在油价投机潮撤退至美元上时,强势美元很难让美三大股指(金融占比巨大的道指不用说,油价低迷也给了纳指反弹的机会,不过最近油价企稳后纳指即有所回落)出现大幅下跌,这个趋势目前还没有看到扭转的迹象。同时,美财报的喜忧参半以及市场信心不足带来的成交低迷同样使得其缺乏持续上冲的动力。本周周一大跌后道指连涨三天,周五又大跌,标普500指数与道指走势如出一辙,纳指则稍弱(周五受到DELL财报低于预期的拖累),基本上仍在原先的点位徘徊,利多与利空掺杂出现也让美股相对平稳(维稳工夫的确到家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若没有明显趋势改变的迹象,这种震荡会延续“大选”新闻的平静期,纳指可能会受到前压力的影响稍弱:而A股受美股的影响也会相对减弱许多。

有人说,之前美股反弹A股也未见反弹,不是一直都“没什么影响”吗?其实不然,虽然A股难以抵抗卖压节节下行,但是历来在美股出现明显的阳阴后,受港股的传导放大会显示在开盘上,只是由于制度的缺陷(比如单边市,权重股操控股指)才无法继承后续,较为明显的例子就是7月的几次高开低走。但是随着美股频繁的震荡,资金们似乎也产生了一种“审美疲劳”,加之连绵的无量下跌让许多追逐“开盘价”的资金甚至完全提不起兴趣,这就产生了8月8日美股大涨而次日(8月11日)A股受到人气抽离作用继续惨跌的“超级背离”现象,8月19日美股继续下跌并且佯装破位,许多号称研究美股的人也频频声称会对A股构成不利影响,20日反而在游资的“神经刀”下沪深股指狂涨7%,只因为跌得够深够透了。本周除周二还和美股周一的大跌相吻合之外,其他日子基本上保持平开,除非特殊情况,A股的开盘也慢慢变得我行我素起来。不仅A股如此,与美股更贴近的港股也是如此,上两周美股平稳,港股却受到GDP增长低于预期的利空影响连续下挫收出近几个月罕见的周阴,走势游离于“亚太股市”之外。本周美股还是平稳,港股却受到中资个股优异业绩以及“国内经济刺激政策的憧憬”带动,周涨幅4.27%,创“近十八周最大周涨幅”,也让A股在周五跟了一把风。这就是笔者上一段说“A股受美股的影响也会相对减弱许多”的原因。

现在美国大力推行美元贬值政策,可他们的CPI才0.5%, 而我国现在超过5% 。 为什么美元贬值,却无通货膨胀

主要是对资本市场的冲击;对我国外汇储备缩水的影响,进而影响国内部分金融机构的业绩。如果我国持有的一些美国公司的债券并且该美国公司面临倒闭,不言而喻,这部分借款面临无法收回的风险,毕竟有一些债券是无抵押债券,因此,相关部门就该相应地计提相关损失。

我国历年持有国外债券的比率不足国际投资总头寸资产的10%。如果把也考虑其中,这一利率为13.5%(2007年),17.9%(2006年),15.4%(2005年),16.2%(2004年)。国际头寸资产中主要还是以外汇为主。分别占头寸总资产比重为66.8%(2007年),64.9%(2006年),67%(2005年),65.6%(2004年)。国际投资的资产负债率分别是35.6%(2007年),38.6%(2006年),39.6%(2005年),40.7%(2004年)。综合以上数据,说明我国对带外汇储备的管理一直保持着谨慎和稳健的投资态度,始终贯彻执行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因此,我们认为美国信贷危机的爆发,即使有国美大投行的倒闭对我国外汇储备影响是相对有限的。但是如果考虑到美元因素的话,我国外汇储备受到美元等贬值因素的影响比较大,毕竟我国外汇绝大多数是外汇形式存在。

同时,国内一部分银行也持有的美国此类公司债务。因此,目前我们需要了解国内外汇储备中的债券所占比率以及外管局所持有的债务类别等情况以及国内部分银行所持有的美国乃至欧洲国家的债券数额和债券的属性。

另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如果国外投行的倒闭清算时,毕竟会将其全球投资组合中的资产头寸进行结算,如果我国的金融资产是其投资组合的一部分,那么这部分金融资产的抛售势必又加剧了国内资本市场的紧张局势,最近港股市场的大跌就应该于此有很大的关系。值得庆幸的是,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相信受此影响不会很大,多为心理上的冲击而已。

目前65家QFII实际规模为106.7亿美元,如果未来雷曼正式破产清算,则对于其所持股票的处理将会对部分个股产生冲击。

如果考虑到QFII所重仓的股票多为优质股票,如果公司基本面未发生变化且遭到QFII大量抛售的话,相信对投资者来说是不错的介入时机,上周中国中铁的走势就说明部分资金本着“人弃我取”投资策略入住中国中铁H股和A股。

●间接影响:

主要是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冲击;美国次债危机演变成美国的经济危机,而且号称“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对美国这样一个国家经济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同时,欧元区经济体经济同样会受到严重冲击。而我国虽然金融市场并未全面开放,但我国的经济目前对外依存度高达60%,而国内出口最大的就是欧元区和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如果对外出口国家经济出现大幅下滑,其国际需求的大幅下降势必影响到我国的出口,而国内月度出口数据正说明此趋势。然而,我国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出口拉动国内投资,从而推动国内GDP高速增长,如果出口出现了问题,那么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必定会受到影响,国内经济毫无疑问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表面上看,我国GDP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因为我国内需还尚未充分激活,未来通过扩大国内消费来刺激经济发展的潜力还很大。但是目前看这一经济发展趋势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原因一:我国产业结构决定我国目前仍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处于给西方发达国家“打工”这么一个状态。目前看我国“打工”这块收入-即未来出口这块收入受到冲击显而易见。同时,有数据表明,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对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弹性比较大,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小幅增长就会拉动我国经济较大幅度增长;反之,西方国家经济小幅回落势必对目前国内经济有较大负面影响。而美国和欧元区是中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一旦西方发达经济体出现衰退,可想而知对中国出口会造成比较大的打击。

原因二:刺激国内内需以拉动我国GDP增长时机未到。目前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比较低,没有到达随意享受生活的条件,尤其在高通胀时期的经济敏感时期,盲目刺激国内内需更是不明智的;

原因三:国内产业升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是需要时间的;

原因四:国内有些行业目前可能面临生产过剩的尴尬局面。即使前期国内货币政策出现松动,也只是缓解部分企业的“燃眉之急”的局面,但未来短期内大幅向市场或者实体经济注入资金的货币政策可能不会出台。

综合以上,我们判断,我国经济会在此次美国经济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增速减缓甚至负增长时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如果考虑到国内目前房地产行业低迷现状,相信我国经济回落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

08年以来至今,国家上半年对控制国内通货膨胀局面制定众多政策,但似乎对房地产行业并未给予重点“关注”。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一,“期盼”已久的房地产价格终于有所回落,属于良性回调并尚在可控范围内;二,从上半年出台的几个针对房市的政策,我们可以看到,对房地产行业的“暧昧”态度,一方面不希望房价大跌,一方面又“不太好意思”出面抑制房价的下跌的政策,只能从给老百姓减负,如提高个税起征点;停征个体的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等。可以看出开始给中国老百姓减负,也就是设法变向地提高老百姓的可支配收入-这一重要环节上。当然,这对稳定我国楼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起到激活我国房地产行业刚性需求,有利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从而稳定中国金融市场乃至实体经济的稳定。 1.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趋势明显。

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放缓将成为大势所趋,出口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是必然趋势。据亚洲开发银行16日发布的年度报告《2008年亚洲发展展望更新》预计,中国经济增速将从2007年的11.9%回落到2008年的10%;2009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进一步回落至9.5%。主要原如下,

①由于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出口增长减速远超出预期;

②通货膨胀率升高的趋势将使取更严厉的紧缩货币政策,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企业倒闭潮出现,工业利润增长大幅放缓;

③信贷紧缩下房地产市场降温,可能出现比2008年更为严重的危机;

④宏观调控下,房地产、钢材、水泥、铝合金和汽车产业投资增速回落;

⑤每年1000万个新就业岗位完成很困难。农民工回农村种地回潮,农村隐性失业大量增加;

⑥由于明年油价和电价可能会进一步上调带来PPI继续上升的传导因素,2008年中国全年CPI涨幅预测值从先前的5.5%上调至7%。2009年预测值从2008年4月的5%上调到5.5%;

⑦居民消费增长速度下降,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等于“画饼充饥”。收入的不稳定性增大、股市的负财富效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等原因使居民的消费欲望受到抑制。

●美国经济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央行的货币政策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目前,在“保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之间,央行的货币政策“左右为难”。在全球经济危机下,中国的经济增长受到抑制,增长率放缓是必然的,但在连续10年的高速增长下的“急刹车”会是一大批企业倒闭和就业的困难,影响社会稳定和谐。但放松货币政策又使已经比较严重的PPI和CPI更加泛滥成灾。15日宣布的“两率”下调市场并不领情就是证明。同样,人民币对美元是继续升值或是贬值也是“两难”选择。

经营效益增长出现困难

主要原因:

①在经济下滑状态下,银行的业务拓展空间变窄;

②在居民收入不稳定性加大和货币紧缩政策下,存款大量增加与增量减少的矛盾突出,加上基准利率下调0.27个百分点;

③经济下滑带来的行业、企业破产倒闭,银行不良反弹压力很大(比如房地产下面专门分析);

④资产泡沫破裂后,银行的抵押物大量缩水,的抵押率超过“警戒线”,第二还款来源丧失。如房地产抵押、土地抵押、股票质押的最为明显;

⑤持有美国次级债或对美国破产公司的造成的损失。如中国银行集团共持有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发行的债券7,562万美元;工商银行对雷曼公司5000万美元;招商银行对雷曼8000万美元;

⑥中国商业银行在2008年在海外的收购及投资因危机加重,过去的“抄底”行为变成了现在的“垫背”结果。按照高盛的预测,2009年香港H股中资银行的获利大约下降4%-8%;规模较小的股份制A股银行获利下降幅度更达到8%-13%。

各国央行任何救市行为都会“失灵”。

就在最近两天,以美联储为首的全球央行和金融监管当局各显神通,为金融体系注入超过3000亿美元的流动性。美联储过去两天连续通过回购协议向市场注资1200亿美元,这是“911”以来最大规模的注资行动。在美国之后,欧元区、英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瑞士等多个央行也连续取注资措施。在亚洲,中国大陆和台湾都先后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或是利率,印尼则宣布下调隔夜回购利率。

但各国央行的努力没有马上收到成效,道指、标普500指数、纳指、欧洲股市、伦敦股市全线下跌沪深A股金融股抛压沉重,沪指的十年成本线也岌岌可危。在投资者的信心跌到“冰点”之后,任何的救市措施都会在沉重的抛压之下,变成“昙花一现”的“绿色风景”。但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今天的印花税单边征收就是较好的救市行为。在投资者信心丧失后,最好是彻底取消印花税。

●.美国经济危机对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在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经济下滑趋势中,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真正“冬天”和银行不良风险将在2008年末与2009上半年开始显现。未来房产业的成交量持续下滑、购房者信心减弱和持币观望、空房率持续增加与毛利率下降,将导致开发商遭遇现金流的困扰,银行业中的房地产不良风险将大为提高。

根据高盛从银行向65家房产商贷放记录分析来看,从去年10月楼市调整以来,开发商现金流不足现象,就已逐渐暴露出来;但开发商仍以较高的利率,从国内外的私人投资者吸引了资金。为了筹集现金,国内大牌明星房地产开发商万科、恒大等都在竞相降价销售,明显看出珠三角城市的房价已陷入下降趋势,尤其是同比下降较多的三个城市是深圳、广州与惠州。中国机构在16日表示,8月追踪70个城市的房价指数首度较前月下滑,上海地区下跌了0.2%。目前,中国各地房价下跌现象越来越普遍,房地产投资进一步萎缩。

此外,曾踊跃投资上海房地产的摩根士丹利,如今却要抛售部份最顶尖的豪宅,最近大摩旗下的房地产基金将两栋上海豪宅标售,包括新天地超过100间的商务住宅。此外,大摩原本有兴趣买下上海最高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楼层,而后也作罢。结合美国的“经济危机”来看,大摩标售中国房地产有可能是为潜在的流动性危机做准备,它可能也预示着部分外资开始准备撤出中国房地产市场,这将对本在严冬中的中国房地产市场“雪上加霜”--先是开发商面临偿付能力危机,其后是实力不济的房地产开发商倒闭,进而殃及国内银行。

●美国经济危机对中国钢市的影响

就以刚刚发生的金融来说,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和瑞士央行16日共向金融系统注入超过1800亿美元的资金,以缓解流动性不足。然而缓解毕竟只是缓解,危机已经发生,其对世界经济的消极影响却正在扩大化。以房地产为首的各行各业都面临着生产和需求的下滑,对钢材需求将会出现极大的萎缩。

统计显示,作为全球第一大钢材生产国和钢材出口国,2006年中国的钢材出口量达到了4300万吨,2007年达到了6264万吨,而2008年1-8月份,钢材出口4184万吨,同比减少325万吨,下降7.2%。一旦钢材出口受到世界钢材需求极具萎缩影响,必将会把中国国内钢材产能“供过于求”的程度推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届时国内钢材行业将会面临一个长期的下滑局面。

国际经济危机对中国钢材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打击出口,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的经济也越来越全球化。世界经济的衰退,也必将极大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今年上半年,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是收紧货币流动性。而在国际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抑制作用越来越大的的时候,又开始逐渐放宽货币政策。

几乎是在美国三大投资银行一个被收购,一个宣告破产,另一个则出现破产告急,引起美国800亿美元的注资同时,国内央行的“加息行动”终于因势而变。9月15日, 央行宣布,9月16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基准利率按照短期多调、长期少调的原则作相应调整,存款基准利率保持不变。9月25日起,除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暂不下调外,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个百分点。

与以往一样,政策的调整只是因应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此前的加息行动是为了防止经济过热,此次降息将是为了防止经济出现衰退。短短半年的时间,政策变化的如此明显,可见中央已经预感到此次国际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巨大影响。

所以笔者断言,既然此次国际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巨大,而中央需要通过数次上调两率才能一直经济过热的发生,那么也必将需要数次下调,才能度过愈演愈烈的经济危机。

对于中国国内钢材的生产、销售和需求来说,“两率”的下调无疑是一件利好。但由于下游房产、家电、机械制造等等钢材需求行业的萎靡,“两率”的下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众所周知,近期全国各地的房地产价格都出现了明显的下跌,而下跌通道一旦形成,想要在短时间内恢复市场信心,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中国国内无论是开发商、炒房客,还是购房百姓,都会对房产投资再三审慎。那些整天嚷嚷着救市的开发商和炒房客的唯一目的就是“解套”,继续追加投资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很有可能造成中国房地产业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低迷。

除了房地产行业以外,中国的出口型经济也会受到相当严重的影响。今年中央提出要把中国的“出口拉动型”经济转变为“内需拉动型”经济,但毕竟目前中国是“出口拉动型”经济。可以预见到,如果目前国际正在发生的经济危机真的演变成1923年的“大萧条”,那些以出口为主中国企业必将受到沉重打击。

我们都知道,钢材的需求涉及到各行各业,几个主要行业的萎缩对钢材需求的影响之大可想而之。所以笔者认为,在国际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之下,中国钢铁业将会面临一到两年的萧条时期。

●美国经济危机对中国航运业的影响

航运业整体为周期性行业,近些年航运市场高点使得船东增加了大量的船舶订单,即使不考虑需求下降,都足以让航运业进入下行周期,而基于中金宏观组对中国和全球经济未来更加看淡,我们认为航运市场的盛宴已经过去,08年将为周期的顶点。干散货市场:由于订单量巨大,将面临3-4年的下行周期,目前预计09-10年平均BDI为5000和3000点。油轮市场:未来三年的下行周期只在2010年可能会有所反弹,成品油轮运价下行幅度将略好于原油轮。集运市场:在09年将继续低迷,2010年是否能够走出低谷尚取决于欧美经济走势。给予航运股整体“跑输大盘”评级,未来建议“回避强周期,区间交易弱周期”,四季度季节性旺季带来股价反弹将是出货机会。我们将中国远洋、长航油运、中海发展和中海集运盈利预测不同程度下调,同时将中海发展和中远航运评级从“推荐”下调至“审慎推荐”,中国远洋和长航油运评级分别从“推荐”和“审慎推荐”下调至“中性”。

现在美国大力推行美元贬值政策,可他们的CPI才0.5%, 而我国现在超过5% 。 为什么美元贬值,却无通货膨胀

企业如何选择并购对象

田立  随着东航收购上航、平安收购深发展等传闻正在或者已经变成现实,国内企业的一股新的并购重组热正在升温,就连国资委官员都公开号召国企与民企开展战略重组。不难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企业间的并购与重组将是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策略的主旋律。但历史的经验却不能不让人担心,全世界超过半数的并购与重组是失败的。那么,中国的企业在这方面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呢?

国内专业人士在谈到并购重组时经常提到两个词:一是“强强联合”;二是“做强做大”。好像只要有了这两条做标准,一切并购或重组都是合理的,其实不然。国际上有个不成文的惯例,就是把并购重组的事后判断“托付”给市场,也就是根据企业并购前后股票价值的变化来判断并购与重组的成败。像当年康柏与惠普的并购,方案一出两家股票应声下跌,人们随即得出“并购失败”的结论。至于为什么要相信市场,太多的学术分析就不在这进行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就可以告诉我们这样做是对的:因为几乎所有事后被断定确实属于失败的并购都曾经引发过企业股票的暴跌。

如果我们相信这种事后判断的科学性的话,我们就不难发现单纯强调所谓的“强强联合”或“做强做大”并不能保证并购的成功,就拿惠普和康柏来说,从表面上看,是典型的强强联手和做强做大,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起并购是典型的失败案例。再比如一年前的国内电信业重组,六大企业个个“体型健壮”,重组成两大集团是标准的强强联合,但合并方案出台后,六家中所有的上市公司——不管是港股还是A股——全面下跌,其中,

中国移动H股在重组方案出台后不到4个交易日股价就跌去10%。后来其他几家的命运都差不多。事实证明,这次重组是非常不成功的。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类的发生呢?这就涉及到一个事前判断的问题。尽管事前没有人知道未来的不确定性究竟会怎样发展,但这并不等于说事前我们就真的没有原则可以遵循。从国内外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教训看,至少有两个因素是决策者并购前必须要考虑的:一是合并后企业的抵御风险能力;二是合并后企业所要面临的风险。某种意义上讲,两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首先是抵御风险的能力,每个企业的经营都会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又常常是天使与恶魔的结合体:“好”的不确定性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盈利的空间,比如石油公司遇到油价大涨;“坏”的不确定性则能让企业举步维艰甚至关门大吉,比如房价暴跌造就的雷曼兄弟的破产。正是由于不确定性有好有坏,因此必要的风险对冲就意义重大了。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企业真的应该把所有的不确定性全都对冲掉吗?如果这是这样的话,那么坏的不确定性被对冲掉的同时,好的不确定性也会随之灰飞烟灭,企业何谈发展呢?好在我们有并购或重组。

成功的并购重组一般都具备这样一个特点:未来那些好的不确定性留下了,坏的不确定性企业有能力“消化”。这方面最成功的案例之一就是埃克森和美孚的合并,成功就成功在合并后的埃克森美孚既有能力应对石油价格的波动也有能力对付汽油价格的波动,因为他们一个是生产石油的一个是生产石化产品的,从坏的不确定性来看,石油涨价对石化生产不利,但却可以使石油生产获利;石油跌价对石油生产是不利的,但对石化生产有利。如此一来,世界上最具“破坏性”波动性的石油价格风险就不能奈何埃克森美孚了。所以,这样的并购是好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两家合并后股价暴涨。

这类并购的成功秘诀就在于所谓的“风险头寸自然对冲组合”,也就是无须套保企业已经具有了应对风险的能力了。前不久中铝收购力拓的构想就典型的“风险头寸自然组合”,中铝虽然不担心铁矿石价格风险,但中国大量的钢铁企业却必须面对。一旦中铝收购成功,中国的钢铁企业可以通过持有中铝股份的方式实现钢铁生产与铁矿石价格的头寸对冲,到那时,国际铁矿石价格的波动对中国钢铁企业的冲击就会比现在小得多。可惜,这样的意图太明显了,最终此案以失败告终。

实际上,力拓的“翻脸”——从单纯的学术角度看——有其道理,像力拓这样的铁矿石企业,它所面对的风险是钢材替代材料的大规模应用,因此它的理想合作合办应该是新新材料研发机构或企业,而不是传统金属材料的生产者。

成功并购的另一个原则是承担必要的风险,一旦企业有了抵御风险的能力就要承担风险,否则企业无从发展,并购重组也不会得到市场的认可,像2008年的电信业重组,最大的问题出在合并后的企业规模是扩大了,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增强,但业务却被封闭在缺少必要风险的领域中,这样的效率不可能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回过头来再看国内其他一些并购与重组,也存在类似问题,过分关注运营成本的下降,过分关注市场占有,过分强调扩大规模,却无人关注企业的能力与风险匹配性,这样的并购或重组不符合市场规律的客观要求。所以,尽快树立新的基准是确保国内企业并购重组成功的关键所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